四野 “头号虎将” 刘震, 至死不忘老首长, 两个儿子是中将和少将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6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17

1951 年的朝鲜上空,美军战机仗着先进装备在云层间横冲直撞,不少志愿军地面部队都承受着空袭的压力。

就在这时,一支刚组建没多久的中国空军部队突然升空,不仅拦截了美军战机,还创下了首次空战胜利的纪录。

指挥这支 “空中尖刀” 的,正是四野出身的刘震,那时的他,早已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炮火里磨成了令敌人胆寒的将领,后来人们称他为四野 “头号虎将”。

很多军人都很佩服刘震,之所以佩服他,除了佩服他的军事才能,更敬重他心里那份记了一辈子的恩情,以及刘震虎父无犬子家庭教育。

刘震记了一辈子的恩情是什么?刘震又是怎么教育孩子的?

四野虎将刘震

1915 年 3 月,湖北孝感的一个小山村,刘震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出生。那时候的中国,军阀混战不断,地主剥削深重,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,却还是常常吃不饱饭。

因为交不起学费,刘震没进过学堂,可他心里从来不甘于这样 “被欺负” 的日子,总想着找条出路,让家里人能过上安稳日子。

1930 年,15 岁的刘震终于等来了机会。革命的火种传到了孝感,赤卫军正在招兵。他没跟家里人多商量,揣着仅有的两个窝窝头就去报了名。

刚开始,他只是觉得 “跟着队伍能吃饱饭,还能打地主”,可跟着队伍打了几次仗,看到红军战士把缴获的粮食分给老乡,看到干部们跟战士们同吃同住,他才明白:这支队伍是真的为老百姓做事的。

从那以后,他不再是为了 “混口饭”,而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革命的一份子,每次作战都冲在最前面。

不到两年时间,这个年轻的小兵就凭着敢打敢拼的劲头和过人的战场嗅觉,被提拔为 224 团 1 营 1 连的指导员。这样的越级提拔,在当时的队伍里并不常见,可没人不服气。

因为每次冲锋,刘震都是第一个端起枪;每次遇到难啃的阵地,他总能想出不一样的打法。战士们说:“跟着刘指导员,我们心里踏实。”

真正让刘震的军事才能得到施展的,是他遇到了老首长徐海东。

那时候徐海东还是副军长,一次作战会议上,刘震看着作战地图,忍不住对徐海东的部署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
他觉得正面强攻伤亡太大,不如派一支小部队绕到侧翼突袭。在场的人都替他捏了把汗,可徐海东却没生气,反而让他详细说说想法。

听刘震讲完后,徐海东拍着桌子说:“你这个想法好!我之前倒是没考虑到侧翼的漏洞,该向你学习!”

从那以后,徐海东经常找刘震讨论战术,还把不少重要任务交给了他。

刘震也没辜负这份信任,在鄂豫皖苏区的反 “围剿” 战斗里,他带领部队多次突破敌人防线;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又在冀鲁豫边区组织游击战,发动老乡一起打鬼子,不仅收复了不少失地,还把队伍从几百人扩充到了几千人。

后来有人问他 “打仗的本事是从哪学的”,刘震说:“是徐海东首长教我的,他不仅教我怎么打仗,还教我怎么做人,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
解放战争时期,刘震成了四野的主力将领,他率领部队从东北一直打到华南,用 “重点爆破 + 火力压制” 的打法,攻克了不少国军的坚固据点。

1949 年四野改编后,他更是跟着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、衡宝战役,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,他又临危受命,担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,带着刚组建的空四师,在朝鲜上空跟美军 “空中王牌” 较量,硬生生打出了中国空军的威风。

1955 年授衔的时候,40 岁的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
可即便成了上将,刘震也没忘了老首长,徐海东身体不好,刘震只要有空就去看望他,陪他聊当年的战斗经历,直到徐海东逝世,他还经常跟家里人说起老首长的好。

这份感恩之心,直到刘震自己晚年,都从未变过。

虎父无犬子

有反差性的是,刘震在战场上是铁骨铮铮的将领,在家里却从不跟孩子们讲自己的 “战功”。

可他的孩子,后来也为军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
刘震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,是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的艰苦,是徐海东首长如何爱护战士,是 “做人要正直,做事要踏实” 的道理。

他说:“我这辈子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跟着党、跟着队伍,做了该做的事。你们以后要走什么路,自己选,但选了就一定要做好。”

长子刘卫东出生的时候,那时候刘震正忙着抗日,很少能回家。刘卫东对父亲的印象,大多是从母亲的讲述里来的。

母亲说 “你爸爸在前线打鬼子,是为了让你们以后能安安稳稳上学”,说 “你爸爸每次打完仗,都会把缴获的钢笔寄回来,想让你以后能读书”。

这些话在刘卫东心里扎了根,他从小就觉得 “父亲是英雄”,也想着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,为国家做点事。

1960 年,18 岁的刘卫东瞒着家里人报了名,考上了海军军官学校。

当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时,刘震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:“海军是个好地方,保卫国家的海疆,责任重大,你可得好好学。”

在海军部队里,刘卫东没提过自己是 “刘震的儿子”,跟普通战士一样摸爬滚打,从舰艇兵做起,一步步升到了舰长,甚至更高的位置。

他服役几十年,参与过多次海上演习和护航任务,还牵头研发了几项海军装备的改进技术。

2000 年以后,他先后被授予海军少将、中将军衔,成了骨干将领。

三子刘卫平比刘卫东小几岁,他对父亲的记忆,是从沈阳开始的。那时候刘震担任空军司令员,经常带着部队在机场演习。

刘卫平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就能完整地唱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》,每次父亲从机场回来,他都会拉着父亲的手问:“爸爸,飞机飞得快不快?能不能打过美国鬼子?”

刘震也不敷衍,会跟他讲, “飞机是用来保卫国家的,不是用来欺负人的”,讲 “和平来之不易,要懂得珍惜”。

有一次,学校组织防空演习,刘卫平跟着同学们跑到防空洞,心里突然想起父亲每天都在机场指挥飞机,忍不住哭了。

他怕父亲遇到危险。回家后,刘震看到他眼睛红红的,问清楚原因后,没说什么大道理,只是把他抱在怀里说:“爸爸是军人,保护国家、保护你们,是爸爸的责任。你要做勇敢的孩子,以后也要保护你想保护的人。”

这句话,刘卫平记住了,后来,刘卫平也选择了参军,不过他没去空军,而是去了后勤部队。

因为刘卫平觉得,前线战士要打仗,后勤保障不能掉链子,而他也是从基层干事做起,熟悉了物资调配、装备维护的每一个环节。

后来他优化了后勤体系,还参与了抗震救灾、抗洪抢险的物资调配工作,因为工作出色,他被授予少将军衔,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了。

参考资料:

开国上将刘震子女讲述先辈事迹:没坐过飞机的空军司令,指挥部队击落美机26架

2024-12-18 11:07·长江日报